“哎哎哎,等等,千万别烧这些东西!”
这是1941年某一天,八路军一位团长刚刚带领部队攻下了一个日军的据点。
这个据点位于一个名叫吴官屯的小村庄,村里有一间房子,原本属于当地一位大地主,但后来被日军占用,变成了他们的指挥所。
现在八路军已经将日军赶跑了,那位地主早就不知去向。战士们缴获了大量物资,把整个据点清理得干干净净。
临走时,有个战士点燃了火堆,准备把据点连同库房里一些看不清用途的杂物一起烧掉。
团长见状,认出那些“杂物”的重要性,立刻冲上去阻止了这场焚烧。
后来,这些被团长“抢救”下来的杂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那么,这些杂物到底是什么呢?
展开剩余86%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常用的武器主要有国产的老套筒和中正式步枪,以及从日军缴获的三八大盖等日式武器。
其中,老套筒就是我们熟知的“汉阳造”。这个名字源于它的产地——湖北汉阳的枪炮厂。
汉阳造步枪仿照德国M1888委员会式步枪制造,这种枪也被称为“88式步枪”。它最早于1895年投入生产,因此到了抗战时期,已算是一款非常老旧的武器。
1904年,湖北枪炮厂更名为湖北兵工厂,俗称“汉阳兵工厂”。
抗战爆发后,1937年汉阳兵工厂迁至重庆,与第21兵工厂合并。
1939年,汉阳兵工厂恢复生产,制造的步枪被称为“汉式七九步枪”,这里的“七九”代表其口径为7.92毫米。
由于汉阳造确实很老旧,八路军战士们更多使用的是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枪也是德式设计,属于毛瑟1924型,是德国毛瑟的标准型步枪,使用7.9257毫米的尖头毛瑟弹。
不同的是,中正式并非仿制或盗版,我国是经过德国官方授权生产的。
中正式自1935年开始投产,由巩县兵工厂制造,很快成为国军的制式武器,逐渐取代汉阳八八式。
抗战期间,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兵工厂也仿制中正式供八路军使用。
除了汉阳造和中正式,八路军还装备有毛瑟98型步枪。这款枪由德国毛瑟兄弟于1898年设计,同年被德军采纳为制式步枪。
虽然98式同样年代久远,但与抗战时期相比年代稍近。
98式步枪性能优越,精度高,杀伤力强,是当时世界一流的步枪之一。这也解释了它为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德国的主力步枪。
八路军129师早在1938年就配备了约201支98式步枪,士兵们对其评价颇高。
以上三款都是德系武器,苏式武器中只有一种,那就是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由俄国陆军上尉莫辛设计,供弹系统由列昂·纳甘设计,口径7.62毫米。
虽然莫辛-纳甘步枪不算多么先进,但它价格低廉、产量大、结实耐用。
这款步枪陪伴我军战士度过了很长时间,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依然大量使用它。
除了德式和苏式,八路军还会用到日式武器。毕竟战场上的主要敌人是日军,缴获武器是常见做法。
日军制式步枪是大家熟知的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
这枪于1905年在东京兵工厂生产,名字取自明治三十八年,即1905年。
三八大盖得名于它的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体积较大,十分显眼。
八路军还装备有自制的五五式步枪。这是八路军兵工厂以汉阳七九式步枪为蓝本,经过改良,于1940年研制成功的步枪。
五五式步枪意义非凡,它是八路军首次尝试自主生产的步枪。
有人会问,为什么叫“五五式”呢?因为1940年是朱德同志55岁生日,大家为表达敬意,给这枪取名“五五式”。
之后,八路军又在五五式基础上改进,推出了升级版——八一式马步枪。
虽然从国际武器水平来看,这些枪仍然显得落后。
但无可否认,它们是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和大量生产的首批国产步枪,意义重大。
八一式马步枪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国战场实际情况,研发人员大多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
这款枪轻便灵活,易于上手,威力虽不及国外步枪,但制造简单,刚好满足作战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总司令试用后称赞其“天下第一准星”。
当然,要自主生产步枪,需要大量工业原料和设备,尤其是工业器材最难获得。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看似无用的“杂物”,正是八路军获得工业器材的关键。
这些“杂物”实际上是制作皮革的设备,用于生产马鞍和刀鞘。
团长命令战士们将这些器材搬回,根据这些设备,八路军的“皮革厂”雏形开始形成,距离真正的兵工厂也不远了!
就在此时,团长接到情报,附近一处日军据点内藏有生产手榴弹的设备。
他立刻召集战士们,准备返回继续下一步行动的策划……
发布于:天津市贝格富配资-国内配资平台排名-配资股票最新行情-专业个人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