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无声,但震耳欲聋。
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抵抗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无数英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峥嵘历史不会褪色,英雄故事更不应被忘却。一座茅草屋、一个窑洞、一口水井、一把军号……这些散落在你我家乡的每一处抗日遗迹、每一个抗日文物,都能诉说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顶端新闻特推出“抗日英雄在俺村”系列报道,记者走进河南多个地市,带你还原那些英雄个人、英雄故事,回顾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顶端新闻记者 孙超 实习生 张祎
“抗日英雄就在俺村,小时候我就见过他!”8月20日,在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吴村的吴凤翔抗日事迹陈列馆,今年56岁的吴村党支部委员吴国谦满是怀念的说,受吴凤翔的影响,如今,我们吴村过年还多了一项习俗呢!
说话间,吴国谦将目光投向了展厅中的一个个“故事”里,他用朴实的乡音将记者带回了抗日英雄吴凤翔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展开剩余84%弃医从武,少年走向革命道路
“你见过这样的刺杀吗?光明正大地从大门进,双枪齐发连杀五人后又从容离去,连带着同伴全都毫发无伤——这事儿,吴凤翔就干成了!”吴国谦话音里带着骄傲,把年少时缠着长辈讲了无数遍的故事,说得跌宕起伏。
吴凤翔,原名吴秉一,1913年出生在郏县薛店镇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亲三岁就送他读私塾,14岁开始拜师学医。1929年的中国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炮火声不断,郏县战场上枪炮声声,16岁的吴凤翔从战场中捡到了枪支弹药,经人指点后,利用外出采药时间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后弃医从武,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1939年,侵华日军在华北战场遭到中国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对此,日军为加强对中国军队抗战的情报搜集,组建了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由日本裕仁天皇亲外甥吉川贞佐任机关长,总部设在河南开封,任务是搜集华北各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情报,追捕抗日志士。
吉川贞佐一到开封便制造腥风血雨,大肆抓捕中共地下工作者,上任仅半年就抓捕抗战人士466人,下令一次枪杀122人。一时间,中共豫西省委开封地下工作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1940年3月,刘少奇在盐城召开了中原局敌后工作会议,决定尽快刺杀吉川贞佐。
那么,谁能胜任这个既无比重要又充满危险的任务?
党组织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安排由军统豫站行动队大队长、地下党员牛子龙出面与河南军统豫站协商,共同实施这次刺杀行动。牛子龙接受任务后,经秘密推介后,能打双枪、胆略过人、智勇双全的吴凤翔是最佳人选。
于是,在开封一家瓷器店内,开封地下党负责人王永泉和牛子龙约见了吴凤翔,传达了党组织的决定,吴凤翔深知此行凶险,却毫不犹豫地接受。
智闯敌穴,双枪打出英雄本色
刺杀吉川贞佐并不容易,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附近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吉川贞佐又深居简出,即使偶尔出行也是前呼后拥,硬闯和埋伏都行不通。
吴凤翔便以投靠皇军为名,通过各种关系认识了吉川贞佐的翻译官程凯,又与开封宪兵队队长权沈斋拉上了关系。在程凯、权沈斋等人的引见下,吴凤翔见到了吉川贞佐,并机智地通过了多次试探,逐步取得了吉川贞佐的信任,得到了两张进出山陕会馆的特别通行证。
1940年6月22日傍晚,行动开始。吴凤翔和王宝义按照和吉川贞佐的约定来到山陕会馆大门口,出示特别通行证后,大大方方地进了大门,二人穿过院子,来到后院,按照计划,吴凤翔负责解决西屋的吉川贞佐,王宝义对付南屋的卫兵。
但当吴凤翔来到西屋门前时,却发现屋中传来好几人的日语交谈声——情况变了!思索间,一名卫兵突然开门出来,吴凤翔不再迟疑,抬手一枪将其击毙,随后他一个箭步冲入屋内,“砰砰、砰砰、砰砰”双枪连发,3个正欲拔刀的日军军官应声倒地,惊骇中的吉川贞佐枪还没掏出来,也被吴凤翔击毙。
混乱中,吴凤翔还不忘抓起吉川贞佐办公桌上的文件塞进腰间,借着会馆外其他同伴制造的喧闹声掩盖下,从容地走出大门离开,连夜撤离开封。
而后一连几天没有任何消息传来,正当大家纳闷之际,6月26日下午,一名同志兴冲冲地带来一张报纸,只见当天的《河南民报》上登载着吉川贞佐等人被刺杀的消息。
原来,在这次行动中,除了吉川贞佐外,日本驻开封部队参谋长山本、日军驻北平部队赴开封视察团团长瑞田、日军开封宪兵队队长腾井治和一名卫兵也都死在吴凤翔的枪下。
日军高层对此感到震惊和困惑,多名日军军官被杀,刺客竟能全身而退,为减少事件影响,他们极力封锁消息,直到事发后的第四天才被披露。此消息令国人士气大增,英法等7国媒体也相继报道,其中新加坡报纸还称吴凤翔等为“大无畏的民族英雄”。
精神永驻,英雄故事成红色资源“活教材”
刺杀成功后,吴凤翔继续投身抗日事业,他始终忠于共产党,矢志不渝跟党走,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一心向党,几次被捕坐牢受尽折磨都毫不退缩,当革命需要时毫不犹豫捐出家中财产,为了革命一直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
1946年9月,吴凤翔受邀赴延安学习,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毛主席称赞他“艺高人胆大”。1949年10月1日,吴凤翔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在当天的日记上,他这样写道:“我的生命已不属于我,它融入了我失去的战友的血液,它抛弃了一切自私自利,它属于这火红的革命年代!哪怕还有一口气,也应该为革命事业奋斗;哪怕还有一滴血,也应该洒向新中国的大地……”
开国大典后,吴凤翔载誉而归,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1954年,部队开始“转建”,吴凤翔被列入转业对象,对部队有着深厚情感的他十分不舍,但他仍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转至地方工作。
晚年,吴凤翔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吴村,1983年病逝,享年70岁。2021年12月,吴凤翔抗日事迹陈列馆在郏县各界支持下开馆,成了这座村庄最特别的存在。在这里,吴凤翔的事迹早已超越历史,成为精神坐标,告诉着后人:英雄就在身边,爱国情怀永不褪色。
如今的吴村,每年大年初一下午,吴凤翔抗日事迹陈列馆必开馆。“受抗日英雄吴凤翔的影响,我们吴村过年多了一项习俗,大年初一下午,大人都会带娃来听故事,让红色基因和英雄精神流传下去。”吴国谦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跟英雄一个村,是全村人的骄傲。
———————————————————
来源:顶端新闻客户端
发布于:河南省贝格富配资-国内配资平台排名-配资股票最新行情-专业个人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